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演變
馬克思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界在社會實踐中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與相互演變的自然歷史過程,因而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不同的人類歷史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一)原始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原始社會,人類只是自然中的靈長類動物,他們并不如獅子、老虎兇猛,但他們從自然中逐漸學習,積累經驗,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領域,但他們并不能左右自然,只會被自然生存環境優勝劣汰,因此他們懂得天地的無法抗拒。他們敬畏天地,創立圖騰。原始時代是人類利用環境的蒙昧階段,在這個時代,人與環境的關系特點是人類對自然的依賴,自然對人類的主宰。
(二)奴隸制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繼而進入奴隸制社會,人類智慧得到質的發展,此時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已不再單單是畏懼、盲目崇拜,統治者開始利用天地的威能標榜自身,加固統治力量。此時生產力水平上,農林牧副漁發展迅速,自然資源得到初步的挖掘。
(三)封建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封建社會:隨著人類在農業領域的飛速發展,人類衣食住行得到較穩定的滿足,此時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人類思想有了較大的轉變:他們主動去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現象并歸納總結、著書立作。此時因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因此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很小。這個時代是人類改造環境的初級階段,這個時代的特點是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產生了初步的對抗,這個時代的特點是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產生了初步的對抗,出現了相互競爭和相互制約的局面。應該說人類對自然的對立起源于這一時期過程中,人類在自然強大的力量面前所表現的無能為力。這時人類對自然的對立只是一種萌芽并產生在一個很小的范圍中,但這種對自然對立的萌芽卻對人類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極具影響力。在這個階段,盡管人力的手段和技術限制,但由于人為原因造成的環境問題也已經出現,主要表現在森林、草原的大面積破壞;氣候變壞,部分土地沙漠化;土地鹽漬化;農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聚集,城鎮的增多和增大,超量的生活廢棄物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
(四)當代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進入當代社會,人口爆炸,人類的存在已經威脅了其他物種的生存。人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是通過社會生產活動來實現的。人通過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變“自在之物”為“為我之物”,使自然變得適合于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在現實社會中,人作為一種能動的存在物,以其實踐活動不斷加深自然界的分化,使得天然自然不斷轉化為人工自然,并且實踐的這種作用越來越強、越來越明顯。這種實踐作用的突出表現就是導致了生態危機。當代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主要表現:人口激增;自然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加劇,生態惡化。造成自然環境問題的本源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錯誤認識,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就集中在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
二、用辯證的思維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在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界在社會實踐中相互制約、相互作用與相互演變的自然歷史過程,因而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不同的人類歷史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遠古時代,人和其它動物一樣只能拜倒在自然面前聽命于大自然的擺布,成為自然的奴隸,人們用神話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看法,形成人類童年時期的“自然宗教”。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已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這種“自然宗教”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原始的,樸素統一的關系。“這種自然宗教或對自然界的特定關系,是受社會形態制約的,反過來也是一樣。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現在: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對自然界低水平的能動作用與低水平的社會形態形成了一種統一,一種狹隘的同一性,兩種狹隘關系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很重視實現的自然界在近代工業實踐中的具體生成問題,認為近代工業表示了自然界被歷史的進程所改變的近代水平,是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近代水平。我們可以這樣說,人對自然界近代水平的能動作用與近代水平的社會形態也是形成一種統一性,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在工業中向來就有那個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統一性’,而且這種統一性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當然,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視角確證不同社會歷史階段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的不同表現形式,是要揭露近代工業在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下造成的人與自然界的異化關系,向人們指明要從特定的人類社會歷史條件出發來認識與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
三、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解決之道
人類自身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與自然關系不斷演化推進的歷史。從古代的自然統一時期,近現代發展與危機并存的時期和當代社會倡導的協調發展的新時期。目前我們與自然的關系被認識得越來越深刻,已早以不是過去簡單的依賴或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共生共享,協同發展的關系。那么,應該如何實現建立好這種關系呢?
(一)轉變傳統觀念,建立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真正的平等、和諧的統一,即提倡把人類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統一起來的自然觀。人類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平等一員,而不應當以主人自居,人類不是自然的統治者和征服者。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護者。”
在社會發展觀方面,我們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我們不能離開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單純強調對自然的保護,使保護變成被動的適應,那樣就無法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就會使社會進步緩慢乃至倒退。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許多環境問題正是由于科技和經濟不發達所造成的,只有積極致力于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離開對自然的保護來單純強調對自然的開發,使開發變成對自然的粗暴掠奪和破壞,必須吸取某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忽視環境保護的歷史教訓,使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相互協調,把促進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證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實現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以便全面長遠地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提高生活質量。 (二)完善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制度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很強的自覺性、自為性為基礎。要強化以自覺性、自為性為基礎的道德實踐的驅動力,要轉變觀念,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樹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僅靠轉變觀念、增強道德實踐的驅動力顯然是不夠的,因而在宣傳教育的同時,更需要以制度、法律等去規范指導人們的行為,運用法律的強制力量來保證生態文明建設所需的環境。我們黨和國家在不斷強化公民道德實踐,提高道德認識的基礎上,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法規來保護生態,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目的就是要通過國家強化宏觀調控,依靠政策和制度的反作用,“倒逼”地方和企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未來的發展過程“逼”入科學的軌道。所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以道德和法律規定為基礎的生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有效的保護措施
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難免造成一些破壞,即使是科學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無法做到零破壞。如果只是認識、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護自然,那么自然不斷受到破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就會停滯,甚至走向崩潰。所以,需要保護自然,使破壞不超過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幫助自然盡快修復所遭到的人為破壞。保護自然實際上就是保護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最終保護人類自身。現代社會人類保護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包括環境監測能力、生態平衡維護和修復能力、生物多樣性和重點區域原生態的保護能力、清潔生產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這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產生的一種新的物質力量,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的功能擴展、完善和增強。保護自然已經成為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內容。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牢固樹立保護也是發展的理念并認真付諸實踐。
四、結束語
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人對生命進化不同方向的智慧選擇。盡管現代人類進化從形式到內容還很不完善,但已經使我們意識到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社會是在認識、利用、改造和適應自然變化過程不斷發展的。人類在自身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實踐中不斷探索、實踐并反思著人與自然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