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 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級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級的。”這一段臺詞來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生動形象地描繪著法國大革命時期社會的復雜、矛盾與動蕩。有著新思想的萌發和對未來的憧憬,還蘊含了舊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混亂,把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兩面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雙城記中的雙城是指倫敦和巴黎兩座城市,整篇小說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描述的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時光回溯,法國在路易十五時代由于過度參戰導致國庫空虛,后續參加的美國獨立戰爭導致國家財政壓力巨大,國債總量高達20億法郎。連續的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災害導致農產品收成減少,但是法國的上層并沒有減稅救濟反而還加大稅收,增加人民負擔,導致食品價格飛漲。在1789年的7月,受到壓迫的法國人民群眾發動大革命,整個社會陷入了動蕩和混亂。貴族們紛紛逃亡,平民們則拿起武器,反抗貴族的統治。人民群眾通過努力,成立了自衛軍,開始占領巴士底獄這個封建主義的象征,直至5年后熱月政變的發生,法國大革命才正式結束。
《雙城記》中,我對兩個小人物印象深刻,一位是堅定的革命者德發日太太,她對貴族充滿了仇恨,為了實現革命,不惜一切代價。然而,她的仇恨也讓她變得殘忍和暴力,最終走向了毀滅。還有一位是卡頓的朋友斯特里弗,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律師,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他的形象與卡頓形成明顯比對,展露著人性中的復雜。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雙城記》向我們展現出了人性的丑惡與善良的交織。一方面,革命群眾的憤怒和復仇的心理使得他們變得殘忍和暴力,對貴族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另一方面,也有像卡頓、露西、馬奈特醫生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愛和寬容去化解仇恨,為那個特殊時期帶來了一絲希望。
不論我們深處哪個時代,光輝亦或黑暗,美好亦或糟糕,凡事既隨本心,用愛和寬容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