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失去的三十年》,猶如目睹了一場經濟風云的跌宕起伏,這本書如同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日本經濟從繁榮到陷入長期停滯的那段艱難歷程,給人以深刻的警示與啟迪。
書中呈現了日本經濟在1985年廣場協議后,尤其是1989-2019年的三十年間遭遇的一系列困境。股市與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急劇膨脹又最終破滅,使得日本經濟遭受重創。無數企業和家庭資產大量縮水,實體經濟根基動搖,企業投資意愿低迷,消費市場一蹶不振,企業發展艱難,民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日本社會從經濟泡沫轉向經濟增長低迷,從泡沫崩潰到低欲望社會,從世界經濟第二到被遠遠甩在時代身后。曾經輝煌的制造業也在全球競爭中故步自封,優勢漸失,產業衰退引發的就業與社會問題頻發。在走出困境的過程中新興產業未能及時填補空白,整個經濟體系陷入了漫長的寒冬,經濟衰退后的困境令人觸目驚心。
這“失去的三十年”凸顯了經濟發展中政策平衡的關鍵意義。政府在面對經濟過熱或過冷時,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制定需極度審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失之毫厘,便會讓經濟陷入萬劫不復。過度寬松易催生資產泡沫,而一旦泡沫破裂,修復經濟的成本巨大且過程漫長。同時,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是經濟保持活力的關鍵,企業必須保持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創新精神,不斷投入研發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全球經濟浪潮中站穩腳跟,避免被淘汰。對于國家而言,應大力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環境,培育新興產業,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掩卷沉思,日本經濟的這段曲折歷史成為我們前行路上的一塊醒目的路牌。它提醒著我們在經濟發展進程中要敬畏市場規律,注重政策的精準性與連貫性,推動產業多元、創新發展,以防重蹈覆轍,確保經濟發展的航船平穩、持續地駛向繁榮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