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又名豐田生產方式,起源于日本,是豐田的一種生產方式。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資企業、臺資企業紛紛在中國設廠,豐田生產方式也隨之被傳入中國,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遺憾的是限于當時條件,物流發展水平、企業信用、思想觀念完全不可能達到準時的要求,難以在企業中完全推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時代來到了,我們應根據中國的企業經營條件,對精益生產提出適當修正,用新的技術來為精益生產服務,構建新的適合中國企業的精益生產方式,用來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資金和材料的占用,提高效率,降低損耗,變相增加收益。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或者Lean)的名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幾位國際汽車計劃組織的專家對日本豐田準時化生產方式的贊譽稱呼。通常的解釋是:精益生產,是衍生自豐田生產方式的一種管理哲學。精益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Just In Time(JIT),翻譯為中文是“旨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
隨著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海量信息資產已經成為企業越來越重要的資產了,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廣大企業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它將改變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策略指定方式,沒有數據分析支撐的決定將越來越不可靠。人們的決策行為不能再向過去那樣憑借經驗來做出,而是通過數據分析來得出科學結論。因此,企業應該重視它們各自信息資產的價值,基于企業實際情況建設有效的大數據收集、傳遞和處理系統。
大數據管理平臺建設以“四個著眼”為抓手,應用質量改善方法,對企業原有系統進行了數據梳理、流程再造,并搭建了數據倉庫,為平臺建設打下基礎。一是著眼“提升數據品質”,樹立管理標準。二是著眼“實現業務交互”,再造系統流程。三是著眼“挖掘數據價值”,搭建數據倉庫。四是著眼“融合管理業務”,開發系統功能。
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預測,對拉動式生產進行修正制定生產計劃。達到縮短切換時間的效果,以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同時轉變部門結構,以企業生產現場為核心部門,而其他部門作為支持部門,利用大數據為生產現場提供服務,以保證生產連續性、穩定性和高效率。
“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制造業對未來十年的規劃,工業4.0時代,將使制造成本精益求精,隨著大數據時代來臨,與生產企業融合不斷加深,大數據將成為行業改革的強大抓手和精益管理的有力工具,各企業應進一步關注數據價值的充分發揮,通過大數據技術實時感知業務和生產數據,基于業務模型、運用多種智慧分析方法對企業運營、生產過程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提升企業決策效率、持續優化管理。
參考文獻:
[1] 胡舜耕,魏進武.大數據及其在電信運營中的應用研究[J].電信技術:14-17.
[2] 鄭久坤.大數據在畜牧技術推廣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畜業:30-32.
[3] 張弦,方正偉.基于海量實時數據中心的電能量全生命周期管理[J].電力與能源:279-282.
[4]羅衛豐.深化精益生產打造“智能版”工業4.0[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
[5]盧建昌,樊圍國.大數據時代下數據挖掘技術在電力企業中的應用[J].廣東電力:88-94.
[6]姚璐.大數據時代下企業管理及應用[J].科技創業月刊: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