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所謂工程造價大數據就是一個信息集合,包含工程項目建設企業內部、外部環境與工程造價有關的信息。通常情況下,工程造價大數據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數據的海量性、異構的多源性、動態性等。對于工程造價大數據來說,其內容主要涉及項目級、企業級、企業集團級、企業生態級四個層面的造價數據。其中,項目級造價數據主要包括與目標工程項目有關的造價數據、工程項目形成的造價數據等。在云時代背景下,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大數據。現代化社會,大數據已經廣泛運用到社會各領域中,逐漸成為關鍵的生產因素。怎樣從海量的數據中,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即大數據技術。分析以及存儲大量的數據信息是大數據最重要的價值。相對于其他信息技術而言,大數據具有速度快、價格不貴等優勢。大數據價值具體表現在深層次開發和應用大數據,將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融合,能夠開發出新的應用。隨著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日益創新,大量難以搜集和運用數據也開始被運用,利用各領域的應用創新,大數據能夠為人類創造越來越多的價值。大數據影響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不僅僅表現在技術上,還有利于對事物進行分析處理,也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不只是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想盲目做出決策,這樣的決策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施工企業進行造價
管理工作時如忽略了數據收集、積累工作會造成企業內部的施工定額的編制,自身真實成本都較難準確掌握進而無法準確確定利潤等一系列造價管理的困難。與此同時,大數據、云技術在造價領域的廣泛應用,為造價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所以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于項目各方都具有重要意義。
2.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工程造價采用了以靜態定額為基礎與動態造價信息調整相結合的計算方式,即由地方工程建設造價監管部門采用反映本地區平均工程建設成本的單價編制工程概、預算定額,實行價格管理;并按當地不定期公布的市場材料、人工動態價格進行適當調整的造價計算方法。量、價是工程造價管理的前提,由于相對準確的造價數據要在項目結算完成后才能獲得,而且這些數據幾乎全部隨項目的結束而歸檔封存,本企業項目之間或其他企業無法共享及分析利用,不利于各參建單位對工程項目進程的預判,并有可能導致投資失控,浪費人力、物力
。
2.2國外研究現狀
美國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根據掌握得大數據資料確定工程造價,通過招投標選擇一家比較合適得價格,然后總價包死,過程中不再調整。其中,數據挖掘和BIM技術在國外應用較為成熟。
3我國工程造價信息管理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統一數據標準
我國工程造價信息數據缺乏統一的標準,且尚無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信息采集、加工和發布缺乏統一規劃、分類和編碼,尚未建立全國性的工程造價綜合管理體系,不能實現跨區域信息查詢。各省造價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存儲格式不一致,也沒有行業約定的交換協議與接口,對大數據的采集、互通、共享、交換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3.2 缺乏有深度的數據挖掘技術
在數據分析挖掘方面,建筑行業普遍欠缺有力的分析挖掘工具,使精細化造價管理難以真正落實實施。目前對于工程造價大數據的分析和整理,僅限于表面的數據搜集和粗略整理,造價數據篩選、分析和處理的模型有待建立,造價數據分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也有待提高。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內部的工程造價資料多數也是呈原始狀態存儲,由于長期的粗放式管理,大部分企業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些信息,電子文檔往往只是按項目名稱建立文件夾歸檔存放,紙質文檔則簡單歸類鎖柜,從此束之高閣,翻看查詢非常不方便,這種信息管理模式下企業積累的信息都是雜亂無序的。
3.3 缺乏共享交換機制
工程造價相關數據龐雜,政府項目的工程造價數據,往往存儲于發改、建設、審計、財政等多個部門,缺乏有力的牽頭部門對造價數據進行收集處理,使得數據分散政府各部門之間,多數也是呈原始狀態存儲,無法貫穿項目生命周期,達到數據交換印證及全過程造價信息管理的目的。同時,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工程造價信息相互封閉割裂,政府項目的數據企業看不到,企業項目的數據政府拿不著,“信息壁壘”較難突破。
3.4 缺乏時效性
現階段,造價管理機構采用項目信息備案、造價咨詢公司申報等方式采集項目造價數據,以便于整理發布造價指數、指標等數據供市場參考,但企業數據申報存在滯后性,工程造價信息不能實現動態、實時更新,最終發布的造價信息往往不能與最新的市場行情相符。而造價管理機構發布的“信息價”,也限于成交價格的采集往往滯后,難以保證工料機價格數據信息收集并分析處理的時效性。
4 解決方案和方法
2013 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工程造價信息化標準體系;編制工程造價數據交換標準,打破信息孤島,奠定造價信息數據共享基礎;建立國家工程造價數據庫,開展工程造價數據積累,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制定工程造價指標指數編制標準,抓好造價指標指數測算發布工作。這份綱領性文件為我國工程造價信息管理指明了方向。但是大數據與工程造價的結合程度還不是很高,目前還沒有全國性的綜合工程造價信息管理平臺。因此,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工程造價信息化建設急需進行改造升級,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
4.1 構建統一的工程造價數據信息標準
數據采集、分析和共享的前提是標準統一,因此,應建立國家及行業層面與新型造價管理體系相適應的造價信息數據標準。通過相關標準,打通數據流動的瓶頸、打破信息孤島,為大數據應用奠定基礎。標準建立時,首先要制定標準編制時間表,按序進行、保證質量;其次應當明確標準的內容,避免交叉重復,防止標準缺失。最后還應重視造價行業應用軟件與發、承包交易中電子招投標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推動造價行業軟件之間的信息交換標準、行業主管部門與工程建設參與方的數據交換標準建設,促進行業數據標準交換體系的快速形成。
4.2 搭建大數據平臺,打破信息孤島
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是堅持市場主體作用的形勢要求,如何收集、利用市場數據是當前造價管理面臨的重要課題。搭建大數據平臺,一方面要整合內部資源,另一方面也要拓寬外部渠道。首先應通過頂層設計,以規范的業務流程及數據標準為前提,以整合的工程造價信息資源庫為驅動,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發集數據采集、發布、分析、挖掘為一體的全國性的綜合工程造價信息管理平臺。其次應以建設部門的大數據平臺向上下游數據拓展,打破單位之間的“信息壁壘”,連通概算審批、招投標、結算審核、決算審核等環節,以數據接口形式獲取外部系統中的概算、招標控制價、預結算等信息,并探索數據格式的自動識別 和提取技術,實現數據互通共享,發揮各階段造價數據信息的價值。最后應積極探索在企業層面應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構建多元化的工程造價信息服務,以更加社會化、市場化的方式構建工程造價數據庫,研究共贏的造價數據共享機制,為決策提供指導性服務,為規范建筑市場的承包方交易、保障工程質量與安全發揮 更大作用。
4.3 挖掘數據價值,服務工程造價管理全過程
研究探索大數據應用模型的建立,這是大數據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大數據工作中信息化只是手段,工程數據內在邏輯性的建立是一項專業性工作,應該由造價管理機構完成,這也是造價管理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開發數據分析處理功能,依靠大數據技術完成造價全過程數據整理、處理分析、集成應用及行業共享,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提供多樣化信息服務。平臺覆蓋投資決策、設計階段、招標采購、施工階段、竣工結算工程造價全過程信息管理,對信息管理過程中的工程造價信息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預測并生成統計報表為決策提供依據。(見下圖)
工程造價大數據應用流程
BIM技術的普及與推廣,為工程造價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發展空間。BIM技術的主要價值在于建立三維模型后形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始終貫穿于 建筑全生命周期。基于BIM模型可進行造價的全過程跟蹤。在不同階段基于模型進行工程快速統計,輔助業主進行造價跟蹤審計:在投標階 萬方數據段,可應用造價大數據進行價格查詢,借助BIM 輸出的工程量數據計算最終投標成本;在施工階段,根據BIM模型計算各類工程量,通過施工模擬降低技術風險后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影響工程造價;應用造價大數據預測市場價格走勢,制定科學合理的采購方案,降低材料采購和庫存成本;利用BIM模型,提前策劃任意節點、時間、工程量,制定人、材、機等資源調配方案
,控制工程動態成本;通過BIM模型進行動態模擬建造,在模擬過程中對項目涉及的資金進行相關分析,為工程款結算提供審核依據(見下圖)
基于BIM模型的造價全過程跟蹤應用流程
5 評估體系
大數據分析下工程造價的評估更加準確,通過業主或者甲方對于工程造價的標案中選率來作為大數據應用于工程造價管理的評價指標。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調查獲得初步數據并進行分析,得出分析結果:
5.1大數據提升工程造價的合理性。??
大數據分析的優勢在于可以有效地提升多維度數據間的互相認證,從而實現剔除異常數據的目的,保證數據的準確性,使企業的工程造價變得更為合理。
5.2大數據增加工程造價的動態性。??
傳統的工程造價缺乏針對動態變化的有效手段,通過大數據形式進行數據庫的建設,可以確保數據庫處于不斷的變化與更新的過程中,還能夠建立有效的成本信息監控和預警機制,不僅實現了數據的動態性,還有效的提升了對項目的指導作用。?
5.3大數據增加工程造價的全面性。
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方式對工程造價的精準性進行管理,不僅體現在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常規可控的因素方面,還可以通過質量評價以及外部條件等影響因素方面進行體現,保證企業的工程造價工作更為合理,數據更為全面。??
5.4大數據增加工程造價在后續工程施工中的指導作用。
大數據與工程造價精準性途徑分析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工程造價與大數據分析的聯合將成為未來電算化體系發展的方向,并成為主流發展模式。
6結語
由于工程造價信息數據龐大,且有較高的動態 性和多源異構性,提出應構建工程全量數據體系, 并結合某工程探討項目級工程全量數據體系的構建方法,提出工程造價大數據的應用流程。 大數據時代重視數據的采集與應用,有利于提高工程造價管理時效性,使工程造價管理跨上信息化的臺階。未來借助BIM技術、云平臺的大數據應用,在解決海量造價數據存儲難題后,可實現上下游數據無縫對接,數據安全準確傳輸,并對有效數據進行對比 分析,使工程造價管理產生質的飛躍,最大限度實 現無紙化辦公、減少社會資源消耗、提高造價工作效率。 同時,應用大數據資源有利于進行造價工作的糾偏,有助于全生命周期建設資金管控。
7 參考文獻
[1]黃恒振,基于大數據和BIM的工程造價管理研究[J].建筑經濟,2013,29(28):3-6.
[2]張引,陳敏,廖小飛.大數據應用的現狀與展望[J].計算機 研究與發展,2015,89(38):6-9
[3] 陳婷婷,王宇.大數據分析對工程造價精確性的影響分析[J]工程經濟,2017,21(38):4-6.
[4]劉宏志,屠慶波,韓延峰.大數據環境下的電網工程造價分析管控體系研究[J].華東電力,2016,49(38):2-6.
[5]韓學才.BIM在工程造價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施工技術, 2012,59(28):3-6.
[6]李自可,王大偉,藍勝波等.BIM場景化應用實踐[J/OL].施 工技 術 資 訊.2014,22(38):2-6.
[7]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GB/T51269-2017[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